国产替代:DuoFilm赋能抗体药物产业链

 

据公开资料显示,2015-2019年全球免疫性治疗生物制剂市场规模从867亿美元增长到1153亿美元,年复合增长率为7.39%,预计2021年市场规模将达到1345亿美元。

当下,中国生物制药正处于好时节——政策倾斜、技术突破,行业正经历迅猛发展。迅速扩张下,伴随而来的是生物制药企业不得不面临的挑战,如市场竞争压力逐渐加大,企业对投资风险控制、对生产力和成本效益提高、对加速上市和灵活生产等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。因此,制药企业急需用创新性技术提高生产工艺效率、加速产能,以应对快速变化的市场。

一次性使用系统(SUS)经过30年的发展与完善,为制药企业应对上述挑战提供了保障。目前一次性使用系统已涵盖了培养基制备与存储/转移、种子扩增与细胞培养生产、收获澄清、捕获、缓冲液制备与存储/转移、捕获、低PH灭活、精致纯化、病毒去除、浓缩/透析、制剂配置、除菌过滤、罐装、原液/半成品冻融、无菌传输和无菌取样等抗体工艺。

一次性使用系统在抗体生产工艺的应用

在一次性使用系统中,最为核心的技术是用于一次性生物工艺容器的薄膜。由于关乎患者生命健康,薄膜从设计到质量控制一直是生物制药企业及监管部门关注的重点。薄膜的开发需要拥有大量技术与经验沉淀,熟悉生物制剂的复杂加工性质。世界各大SUS供应商都在为能提供性能稳定且质量优异的膜材而努力。

 

国产替代,蓄势待发

 

Antibody

薄膜的使用可以追溯到20世纪40年代末期,1948年,哈佛大学医学院教授卡尔·沃尔特创新性地将塑料袋(PVC)用于血液收集,替代玻璃制品和橡胶制品。极大提高了血液收集和储存的无菌性及安全性。

一次性塑料袋开始用于制药工艺是在20世纪80年代末、90年代初,当时主要用于液体(缓冲液和培养基)储存和转移。

经过近30年的全面发展,一次性塑料制药工艺袋已被广泛应用于细胞培养/发酵、培养基和缓冲液的制备与储存、工艺物料的储存和转移、最终产品配制、原液和半成品冻融、灌装、取样等制药工艺过程。一次性薄膜技术的高速发展,源于其自身灵活性、低成本等的特点与制药行业需求相适应。

如今,全球薄膜技术多被国外龙头供应商所掌握,国内企业布局较晚,一方面是国内在生物制药领域起步较晚,另一方面是该类薄膜有严格的法规要求和较长的验证周期。国内薄膜主要依赖进口,价格昂贵,容易受到国外技术封锁的制约,破局的关键是尽快实现国内技术创新,完成国产替代。

据公开数据,全球生物制药设备+耗材整体市场规模在200亿美元左右,增速超过10%,其中设备占比约46%, 耗材占比约54%。按照我国生物药市场规模约占全球18%估算,我国生物制药设备+耗材市场约250亿元,其中耗材约135亿元(未考虑新冠疫苗),薄膜类的耗材国产替代空间广阔。

公开资料数据来源:Research and Markets,Markets and Markets等,中信建投,2021年8月9日,www.researchandmarkets.com

DuoFilm 001实现破局

赋能生物制药工艺

 
 

目前,市场上一些供应商使用的聚合物膜来自于其他应用,如血袋等。这些薄膜通常局限于一种特定的生物处理应用,在生物相容性数据方面没有很好的表征。此外,为了延长薄膜使用寿命,有些供应商会使用添加剂,一些添加剂会对细胞生长和代谢产生不利影响。

为了开发一种适合生物制药行业的薄膜,亮黑科技研发团队经过长达两年多的潜心研究,从工艺可行性、细胞生长影响等角度出发,考虑多方面因素:聚合物的选择、薄膜厚度、弯曲性能、结晶度、气体传输阻力、生物相容性等等。

DuoFilm 001由亮黑科技自主研发,专为生物制药苛刻环境而设计的一种多层共挤流延膜。DuoFilm 001不含有除原材料助剂以外的任何添加剂,可经过伽马射线处理,原材料无动物源性成分,符合生物接触类制品USP VI 级塑料标准,具备高强度、良好柔韧度和易焊接等特点。

成功开发的关键 

 
 
 
 

要研发出理想的薄膜并非易事。薄膜的设计需综合材料、组件、系统配置、系统功能、制药工艺要求等方面信息,予以全局考虑,才能实现在制药工艺中的安全、稳定、有效运行。

首先,薄膜要满足使用需求,就必须与客户建立紧密联系,从细胞培养、发酵,培养基和缓冲液的制备、储存,到工艺物料的储存和转移,再到最终产品配置以及原液和半成品冻融、灌装、取样等,研发者要模拟一些较苛刻的使用场景,找出痛点并提出相应方案。比如,对影响细胞生长的原材料中抗氧化剂浓度的控制,如何实现大容量,冷冻条件下如何保持完整性,如何抵御波浪摆动时的弯曲疲劳等等。其中的一些信息,还需要客户提供。

再者,还要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建立合作关系。选择信息透明、稳定和可追溯的供应商至关重要。因为在研发过程中,预期质量和一致性规范,往往决定了薄膜可能存在的新风险。

亮黑科技研发团队认为,从原材料、膜配方、膜生产工艺到终产品组装等的每个环节,能够平衡薄膜属性的开发策略,并能够长期稳定持续地提供性能优异的一次性技术解决方案,是打破国外垄断,真正实现国产化的关键。

01 供应链保障,从源头上给您安全感

 
 

国际上用于多层薄膜的粒子包括但不限于低密度聚乙烯 (LDPE)、线性低密度聚乙烯 (LLDPE)、超低密度聚乙烯 (ULDPE)、乙烯醋酸乙烯酯 (EVA)、乙烯乙烯醇 (EVOH)、聚酰胺 (PA)。每种粒子都具备特定特征,以支撑薄膜的整体性能。

薄膜常见原材料的特性分析表

在项目开始前,亮黑科技研发人员充分考虑到薄膜的不同应用场景,如细胞培养、混匀、储存及运输等,对每种粒子进行了一系列通过—失败测试。例如对影响细胞生长粒子的抗氧剂浓度进行控制,薄膜生产出来后我们的实验室有配合做相关的培养测试。还有为了保证薄膜制袋焊接后的高强度,经过无数次热合强度测试,不断对热封层厚度和材料有做相关调整。

在粒子的选择上,亮黑科技研发人员通常要花费数月对配方鉴定,如工艺可行性、可提取物研究、生物相容性等,深刻研究每种粒子特性,最终确定使用符合共挤流延工艺的粒子:PA、EVOH、Tie、LDPE、ULDPE。

安全性方面,质量控制是关系到SUS质量的根本基础。亮黑科技与上游原材料供应商建立紧密联系,保证粒子的法规符合性:USP Class VI ,ISO10993-5,ADCF等。

此外,亮黑科技还有严格的原材料变更控制,与供应商签订了稳定供货协议,出现变更需提前一年通知,并保证有充足的粒子与薄膜库存。

02  先进工艺,诠释质量源于设计

 
 

DuoFilm 001是一种7层共挤流延膜,通过共挤压工艺,将不同原材料加入到不同挤出机中经过挤出机螺杆熔融塑化,再进行排序复合。这种方式将每个单独的材料作为不同的层,极大保留每种材料的特征,打造出理想的品质,如强度、柔韧性和耐磨性。

多层共挤流延膜是世界上生物制药领域使用的主流薄膜产品。到目前为止,国内多层共挤延留膜的生产厂家大约有二十余家,主要服务于食品行业。基本都是引进欧洲进口设备,如德国W&H,Reifenhäuser的七层流延线,九层流延线,十一层流延线。很长时间,进口设备形成了一定的技术壁垒。

DuoFilm 001生产工艺流程图

目前,全球薄膜配料与工艺都不尽相同。一般为5-10层高分子膜,最外层LDPE、PA、聚醚等提供机械支撑,中层EVOH、EVA等提供阻隔性能;内层ULDPE,LDPE,LLDPE,EVA等为接液层。

不同薄膜分层结构表

DuoFilm 001为7层高分子膜结构,接液层采用化学性能优异的ULDPE,并使用两层LDPE进行加固。同时,在阻隔层EVOH内外,分别增加了力学性能优异的PA层,各层之间取长补短,性能叠加,使薄膜具备高强度、良好柔韧度、易焊接等特征,对水分子和氧分子有优异的阻拦隔离作用,同时析出物、溶出物指标极低,具有良好的生物安全性。

DuoFilm 001分层结构图

03 让事实说话,安全经得起验证

 
 
 

持续稳定的质量,较低和一致的理化性能得益于原材料和过程工艺的完全控制。除对源头执行可控及可追溯外,完善的验证数据及可提取报告也必不可少。

亮黑科技为DuoFilm 001制定了完善的质量控制方案,包括物理测试(ASTM D882);理化测试(USP<88>;USP<87>;ISO10993)、生物相容性测试(USP<661>;EP<3.22.1>;21 GFR 177)。另外,DuoFilm 001遵循BPOG指导原则进行可提取物测试,可为您提供专业的报告,用于风险评估。

DuoFilm 001物理性能表

DuoFilm 001毒性测试法规标准

在热合强度测试环节,由该膜制成的工艺袋表现优异。测试数据显示,DuoFilm 001热合强度>70N/15mm,与其他品牌相比高出50%以上。

以上事实均证明,DuoFilm 001具有高度安全性。亮黑科技始终坚持以客户为中心,保持严格的质量控制,确保产品始终如一的供应链体系,赋能生物医药行业国产化之路。

不止是生物工艺薄膜

 
 

DuoFilm 001不止是一种生物制药专用薄膜,更是一种定制化解决方案。这种解决方案尽可能多的涵盖生物制药上下游工艺,为生物制药行业构建完整而先进的一次性技术。

DuoFilm 001制袋工作体积从5ML-3000L不等,产品应用范围广,性能优异。

作为一家正在崛起的国产化一次性生物工艺整体解决方案服务商,亮黑科技一直致力于自主研发,持续创新,助力抗体药物的工艺开发和商业化生产。我们始终相信,在新型生物制药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,国产化一次性技术将持续赋能抗体药物产业链,极大降低生产成本,加速产品上市。

 

首页    公司新闻    国产替代:DuoFilm赋能抗体药物产业链

新闻资讯

News information